這輩子第一次。。。和10後的對話。。。太有意思了😀
以下文章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“10後”對話李開復:十萬個為什麼,你怕了嗎?
“人工智慧會摧毀人類嗎?未來能當人類的老師嗎?”
“人工智慧這麼厲害,我們給它斷電好不好?”
幾天前,在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新書《人之彼岸》發佈會上,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,與十幾位小朋友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談。
期間200萬名家長通過多家直播平臺觀看了整場對話,不少家長說“開復老師原來這麼幽默”。
以下是開復老師和“10後”小朋友們的對話記錄,由WePlan童行計畫整理。
▌小朋友ASK: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?
開復老師答:人工智慧可以執行人的指令,舉個例子,如果現在我的面前有一輛無人駕駛汽車,我可以告訴它我要去某地,開到目的地它就會停下來。
但是如果我忘了告訴它,馬路中間有人的時候要刹車,它就會傷到人——也就是說,如果人給出的要求不夠清晰,車對人類就會有威脅。
所以這是因為機器不夠聰明嗎?如果人工智慧傷害了人,有可能是因為背後的人沒有把它教好,也有可能是因為駭客惡意地跑進去,所以我們開發人工智慧還是要很小心。
其實,人工智慧就是很多很可愛的小機器,我跟它說,你去下圍棋,它就會去下圍棋。它贏了,我就可以把它關掉了。
人工智慧雖然很聰明,但它跟小朋友一樣聽話,你們覺得這樣乖的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?
▌小朋友ASK:人工智慧會不會讓人類失去工作?
開復老師答:人工智慧一般只會做一件事情,它會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好,但是別的事它統統都不會。
舉個例子,你們家裡面可能都有洗碗機,洗碗機比你洗碗洗得還好,但是洗碗機只能做這一件事情。
如果有小朋友問,哪怕人工智慧只做好一件事情,會做這一件事情就會取代一種人,最終人類總會全部失去工作,是這樣嗎?
其實並沒有,機器人還需要人教它如何做事情。我們的飛機、汽車也可以變成人工智慧,因為它會學習,可以變得越來越好,但是它本身不會發明飛機、汽車。
機器人是沒有創造性的,它只會把人發明的東西做到極致。
▌小朋友ASK:為什麼機器人只能記一樣東西,不能記兩樣東西?
開復老師答:假如我邀請你來我家,說,週三來我家吃晚飯好嗎,你說開復老師我週四要考試,那你是答應我,還是拒絕我了?(小朋友:肯定是拒絕,因為他週三得複習,不能熬夜。)
小朋友都能想出來的,機器人就想不通,如果我問機器人你跟不跟我一起吃飯,他可以給我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答案,但機器人最笨的地方是問不了為什麼。
你要問機器人吃晚飯行還是不行,他可以給你答案,如果你說得委婉一點,它就蒙了。人的大腦,能夠跨領域思維,機器人就不行。
▌小朋友ASK:為什麼機器人是誰創造出來的,它就得聽誰的話呢?
開復老師答:比如我是教這個機器人怎麼走路的,如果它以後走路傷了人,我是要負責任的,所以它只能聽我的話。
如果萬一有壞人告訴它,你見到一個小朋友就要踢他(她)一下,這樣是不是就很糟糕了?我不但要確定它能夠聽我的話,我還要確定它不能聽別人講不好的話。
誰創造的這個機器人,他就要負責任,一定不能讓壞人去侵入機器人。
▌小朋友ASK:如果阿爾法狗停電了,它怎麼跟李世石比賽呢?
開復老師答:有人說想要打敗阿爾法狗,就讓它斷電。我們可以買一個技術叫做UPS(不斷電供應系統),它像是一個很大的電池,只要UPS大電池有足夠的電,能夠撐三四個小時,就打不敗它了。
當然,如果沒有大電池,你給它斷電了,阿爾法狗就算是認輸了。
問答環節之外,李開復還圍繞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,做了一個簡短的分享。他認為,人工智慧時代,最核心的是要學會問兩個問題:“為什麼”和“為什麼不”。
▌李開復:人工智慧時代,要學會“為什麼”和“為什麼不”
我認為在人工智慧這個時代,教育是很大的挑戰。我覺得教育最核心的其實就是要學會問兩個問題:“為什麼”和“為什麼不”。
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經歷,讓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
其實我從小就接觸和學習電腦,我會教當年很大很笨的電腦下黑白棋,後來覺得不過癮,就教它學會語音辨識——識別1000個字。那時候就覺得,電腦技術離普及還很遠。
工作以後,我先後在蘋果、微軟、Google三個公司都做過人工智慧的研發工作。後來,我出來創辦了創新工場,幫助很多創新公司研發了很多人工智慧產品,比如無人駕駛的飛機。我們教機器人聽懂人的語言、股票交易、貸款風險評估、人臉識別,研發自動駕駛的送貨小車。
那現在這一代人工智慧和以前有何區別呢?關於這個問題,我建議大家去看景芳的新書《人之彼岸》第三章到第八章,你會發現,其實人工智慧就好比聽話的小朋友,會按照大人的指示去做一件事情,而且做得非常好。所以,我們不用擔心人工智慧毀滅人類。
“愛”與“創造”是人類獨有的、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的
人與人工智慧是共存的,人工智慧它只會優化,不會創造;它只能解決一個人給它定義的問題,它其實不會真的思考,也不會舉一反三,也不會創造新的事物,也不會愛與溝通,所以我們覺得未來共存的情景,是人應該更多的去追求創造與愛,讓這些成為人生活的目的。
本來今天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被扭曲的,大部分的人工作的動力就是創造財富或受人尊重。造物者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,真的就是重複這麼一個枯燥的事情嗎?還是說希望我們做一個真正有意思的事情。人工智慧是點醒了我們,回到我們尋找生命有意義的事情上,而不是勤奮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意義。
AI是工具,就好像別人用word,你還在寫字,在起跑線上你就已經輸了。所以我們不用去在起跑線上同AI競爭,我們要儘早接受、擁抱、學習這一工具。我們要往創造和愛的道路上走,與AI和平共處。
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學習?
第一個建議是:多問老師“為什麼是這樣”,知道“為什麼”才能舉一反三。也要問“為什麼不”,比如“為什麼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”的思考角度,會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更立體、思辨的思考。
第二個建議是:做自己最愛做的事情。未來搶你工作的除了人類,還有機器人,所以只有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,才可能有競爭力。你會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思考、嘗試這件事情,讓自己更有可能超越其他人,超越機器人。
▌郝景芳發起“童行”計畫,做面向未來的兒童教育
《人之彼岸》是《北京折疊》的續篇。《北京折疊》寫於2013年,在2016年獲得了雨果獎,郝景芳也成為了第二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作家。
《人之彼岸》由兩部分組成,前半部分是非科幻思考,是兩篇關於人工智慧的科普文章,分別探討了人工智慧目前的能力和缺陷,以及在人工智慧時代,人類應該如何學習。後半部分是六篇中短篇科幻故事,從不同的視角描繪人工智慧世界的未來圖景。
當晚,郝景芳還發佈了面向AI時代的共用教育項目“童行”計畫,希望通過對“共用教育”的實驗和探索,實現優質的教育內容惠普共用的目標。
小朋友們和李開復的對談,就是“童行”計畫的第一期。此外,“童行”計畫還邀請了《三體》作者劉慈欣、北大知名經濟學家何帆等人,他們將陸續與小朋友面對面,分享思想、智慧、知識和經驗。